张思明:用心做教育
(转载)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张思明
数学好玩———引导学生喜爱数学
“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的题词。跟着张思明学数学,北大附中的学生们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好玩”。
学生能从数学中学到什么?这看似明确答案的问题曾困扰了张思明很久。有一次他在班里搞了一项调查,题目是“数学是什么?”
一个学生写道:“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学生挖的陷阱!”另一个学生也说:“数学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学生的幽默令他感到悲哀,原来他们这些用尽心力教学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无非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而数学竟成为老师惩治学生的工具。他开始思考,我们的中学数学到底怎么了?
张思明:我们的数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动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和全面的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我们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促使张思明不断尝试对中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从1993年起,他开始尝试数学建模、数学课题学习的科研实践和探索。张思明请学生安排期末考试的座位,用计算机随机函数设计全年级的考场,要求每个学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学。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发现,如果班数是素数,蛇形排列就可以满足要求。
每年,张思明都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玩。在北京近郊有一条名叫关沟的山谷,张思明把学生带到那里,让他们测量山谷里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的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数学中的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他们体验了游玩的快乐,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思明:我不企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如果通过我的教学,能使学生有一种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掌握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不留痕迹———教育的最高境界
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在29年的从教生涯中,张思明大部分时间在当班主任,先后送走了9个班。张思明为师、做人,都不着痕迹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总结自己29年的教育人生,张思明用了5个字:用心做教育。
张思明: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
张思明班上曾经有一个缺了一截手臂的女学生,在割草劳动时,她不甘落后,和其他人割得一样快、一样好。张思明默默看着这一切。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前线的信,一个战士诉说生活没意思。张思明将来信交给这个学生,请她给战士回信。学生吃惊地问:“为什么选我?”张思明说:“你最有资格。”她给那个战士写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颗对生活感到沮丧的心灵的同时也鼓舞着自己。毕业多年后,她给张思明来信:那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老师成熟的标志。张思明的风格就是:不满足于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而是追求导学探索、自主解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内动力。他主张教育是培养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要急于将知识强加在学生头上。
张思明:“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张思明一谈教育,就会谈到国家、民族,谈到社会责任感,他说这是对学生的大爱,是教师的大德。他告诉学生:一群优秀的教师+一群优秀的学生=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考上北京大学的李昊回忆说,张老师甚至可以在讲授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听完张思明的一节数学课后,李昊的一位同学改变了以前想在国外做研究的想法,决心出国学习后回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
张思明:师德就体现在对学生深深的、不图回报的爱。廉价的爱是要什么给什么,真正的爱,不是你帮他点火取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让他自己去打柴;给他火柴,让他自己去点燃生命的火焰。
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的“场”
对于自己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张思明将它归功于他的老师对他的培养。张思明回忆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批非常出色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我在首师大学习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去琢磨,在遇到问题时别人想了什么办法。我认为,学生最大的收获是怎样从提出很‘傻’的问题到最后提出很深刻的问题;是善于观察自己觉得没有问题时,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敢于对老师的教学质疑等。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影响特别大。”早在去日本学习时,日本人处处流露出的优越感就让张思明深有感触:只有教育才能真正使我们强大起来;在美国学习参观时,张思明发现,中国学生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在工作中却出不了最好的成绩。
张思明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他认为,21世纪的数学教育会呈现出如下发展和变化: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重视;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 在思辨中,张思明感到,这种发展和变化,对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创造的“场”。
1993年,张思明开始尝试改变陈旧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搬家时大衣柜是否能通过楼道?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停车场怎么设计停车最多……这些都成为他启发学生们用数学去思考的问题。他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如下形式来实现:引导与问题的设置——探索讨论后或分解或化归——自主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练习——小结——求异、探新,延伸问题链——回到第一个环节。
在教学中,他有时甚至有意识地“误导”一下学生,再让学生检错,找漏洞,从反面加深认识。且看他的一节立体几何课:问题:最少用几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其讯号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站在讲台上的张思明先是自言自语:“我看有两颗卫星就够了。”很快,学生们就看出了老师的结论是错误的。老师让了一步:“三颗卫星一定够了。”这时大多数学生支持老师的结论了。老师得意地问:“谁还有不同意见?”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被激发,开始认真地寻找老师的破绽,不一会儿就发现老师的结论还是错的。“那你们看结论应该是多少颗?”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得出了“四颗卫星可以满足题目要求”的结论。无疑,这样一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许多题外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张思明,也同他的学生一起,收获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年,被授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因“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2000年,获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在荣誉面前,张老师依然平静,他仍在勾画着心中那个奇丽的数学世界,营造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那个“场”……
2、学习收获:
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我说说这次学习的感受,从没有觉得出去学习时间过得这么快,也从没觉得听报告时间过得这么快,更从没感觉过听数学老师的报告让不同学科的老师觉得数学那么有用,因为想听报告我们还改签了回家的火车票。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收获:
一、天道酬勤
听张思明老师、赵谦翔老师的报告心里是一种敬佩,张老师每天4点半起床,一直坚持到现在(他明年就退休)。他们都是用心做教育,用生命做教育,而对机会和挑战最好的回答就是行动,入校5年的每个星期六、日他都在图书馆度过,他由开始学生对他的不服气到后来师生家长都佩服,这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他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努力就一定没有艳阳天。所以我的智力平庸,我是只笨鸟就得先飞,而且要一个劲地飞。
二、课是教师的灵魂
作为老师,课堂才是自己的真正舞台,两位老师在讲到自己的课堂时,就像喜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两眼放光,你的课堂你做主,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课如何让别人喜欢。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没看到数学的枯燥和无用,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课堂传递给学生一种正能量,数学有用、可用、能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想用且善用数学去解决问题。
三、生活简约而不简单
当老师成不了大款,因为喜欢才快乐,
难道他们真的不累,张老师是北大附中的副校长,现在同时教的是初三和高三的课,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有一颗很平常的心既然选择做老师,既然选择与孩子们在一起,就要有一颗童心,别让那些琐碎的事情成为你的羁绊,读点书,给自己充电,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所以我不埋怨,不抱怨,拥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快乐的数学老师。
我不是什么名师,我也就是一棵小草,听听他们的经历,那叫一个感动!经历不能复制,但精神可以学习,我相信我会更喜欢我的这份永远与十六七的孩子在一起的工作,它会让我童真未泯,它会让我体会更多的快乐!我相信自己能做的更好!
泰安学习感受
1、
感受一就是震撼,自习时我们在自习室外等老师,看到自主学习的学生安静地上自习,没有老师看,是真正的自主自习,我们从窗外走过,没有学生抬头看我们,一个也没有。
2、
感受二是学校每年请国家级科学家、院士做40多场报告,包括军事、航母、武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等各个方面,让学生从多方面增加认知,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还请有特长的家长义务做关于泰安文化、历史的报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自主招生)受益匪浅。
3、
感受三是老师的敬业、乐业。我们做经验交流的是计算机方面的金牌教练,和普通老师一样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一直在说自己是很普通,说自己水平低,其实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方面研究编程的都很聪明,更何况是女老师。
4、
感受四是我们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当我们看到泰安一中的老师自己编的教材教学生时,当我们想借一本时老师委婉地拒绝时,我们也需要用我们的智慧编写属于自己,适合自己学生水平的学习材料,才会有进步。
2016、12、21
名师成长经验交流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平时学习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关心国家的教育改革,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地改进教学,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上尽量做到创新,特别是参加东北师大的培训,将自己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授所讲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能理论联系实际,现在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这一点,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体会教师的价值所在。前一周与一班的近一半的同学交流谈心,忽然觉得自己仍然是他们的可信赖的知心朋友,还有学生周末邀请我去和他们一起去看《猩球崛起》,还真有那么一点儿受宠若惊的感觉。
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习教学基本功
教材在变,高考在改,如果只站在原地吃老底一定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所以教学期间必读的专业书:像中学数学,中数参,在微信上关注一些数学方面的微信号:像高中数学、好玩的数学、中国数学教育、高考数学研究等,偶尔也灌点心灵鸡汤:像读者,高考结束后每年利用假期研究高考试题,偶尔也涉及自主招生和竞赛,拓宽自己的视野,只为学生需要时能提供些必要的信息。
三、充分利用培训的机会为自己充电
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领悟同行和专家们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同行和专家的互动交流,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努力寻找突破的路径,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像参加北京名师工作室学习时,了解名师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一路走来的辛苦和快乐,为自己的成长找到方向。
再如去泰安学习竞赛,看到金牌教练十多年如一日的磨练,体会其中的艰辛以及金牌的来之不易,明白真正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再像东北师大的培训,让我看到高手在身边,专家在身边,唯有不断去学习,充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四、抓住课堂,做好反思,优化教学
课堂才是教师的主战场,从研讨课到校级观摩课再到名师送课下乡,每节课都认真打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好自己的常态课,让每节课都成为自己心里的公开课。
五、深化教学研究,做好课题研究
我们在认真地教学,更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像教育家叶澜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方面我做的不够,我们的校长、主任就是我们的榜样,今年我也开了一个市级一般课题,我将带领组内的老师积极准备,做好结题,要需要时还请领导老师们多帮忙。
六、撰写读书笔记
市级名师培养要求每位教师3年读至少10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写5万字的读书笔记,当你静下心来去读去写时,发现时间过得真快。当你把平时的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收获都记下来时,5万字就不是个庞大的数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经验,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葛红
2017 .9
赏析《正态分布》 感悟“数学核心素养”
澳门一肖一码100%准确搜视网 葛红
章建跃博士认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大基石,是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理解数学作为首要因素,是数学育人的根基。
在首届“课堂教学创新”高级研修会上,有幸聆听了章建跃博士所做的“深化数学课改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报告,了解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及数据分析,而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数学育人”,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数学教育中落实下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课堂中实施下去,听完金克勤老师的《正态分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数学课改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金老师在《正态分布》这节课中的教学设计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金老师的精彩的教学片段:
片段实录(一):课堂引入
师:大家看到我片头放的图片,这是我所工作的学校—浙江省黄岩中学,黄岩中学与德州距离很远,到底有多远,这个学校有多少个学生,有多少个老师,它办学历史有多长,这些都是数据。我们现在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成了我们现代人的重要素养,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下数据背后的规律。今天想与大家讨论的话题就是正态分布。
师:我举一个例子,这里有100位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那么对于这个考试成绩你会分析吗?怎样分析?面对这组数据,你想了解什么信息?同学们请你讲讲看。
生1:老师我会给它分组。
师:也就是统计各组人数,优秀、良好等各档次的人数。很好,你呢?
生2:我想知道它的平均数。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呢?
生3:我想找它们的差距。
师:那用数学的名词是?
生3:方差。
师:那方差大那说明什么呢?
生3:不太稳定。
师:那方差小呢?
生3:那比较稳定。
师:对,较稳定,且比较靠近?
生3: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4:我想用图像把它表示出来。
师:好,同学们对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
师:其实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我们总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呢是数量关系,比如考虑它们的的平均数、方差、最大值、最小值、优秀人数及合格成绩人数的分布,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分布。第二个呢?那就是那个女同学说的通过图像,就是用几何直观的方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分布。这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中这位男同学谈到我们考虑它的平均数,平均数是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它是个非常重要的统计量。我们的学校评估我们这个班数学考试考得好不好,这个班的平均数是多少。而方差呢,是看数据的稳定程度,是看它靠近平均数的分布。由此看来分析数据重要的就是分析数据的分布。
课堂感悟一:课堂引入中,大数据时代引出讨论的课题,一个小小的开场白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今天大数据时代学好数学,会分析数据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距离自己最近的数学成绩来举例分析,说明本节课的核心就是现实生产、生活中大量出现的数据,具有典型性,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直观两种分析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几何直观的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片段实录(二):新课
师:对于这样一种钟形曲线,假如我们能知道描述这么一种钟形曲线的函数式,那么这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就知道了,问题是描述这条钟形曲线的函数我们能否找到呢?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找找看。首先我们把钟形曲线最高的地方放在Y轴上,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关于Y轴对称
师: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应该是?
学生:偶函数
师:再看,这个曲线总是在X轴上方,Y总是大于0的,覆盖的面积应该是1,现在我们舍掉其他特征,根据你所学的知识,通过对于函数的了解,你能否写一个函数,使你写的函数的图像正好是钟形曲线,同桌可以讨论一下,试着写,看有还是没有,你写好后我用计算机画出来,看看写的对不对,写写看,写对没关系,写错也没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五分钟后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写了这个函数, ,大家来看,偶函数吗?我们用计算机画一下看看怎么样?像不像?还有吗?
生:再看一个同学的, ,再画画看看,你的这个函数图像开口向上,有没有同学帮他想一下使它的开口向下?你自已有想法吗?与上面的不太像,怎么处理?
生:在 前面加负号。
师:好。再来画画看,很好。 考虑的很好。
师:再看这个女同学写的解析式,她写的是 ,行还是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它的值是负的,就是 的图像倒过来。
师:还有吗?还有不同的吗?有不同想法的,你可以说出来我们来看看,用计算机呈现一下。
师:我写一个函数 ,看它也是钟形曲线,刚才这几个同学很好已经找到能描述钟形曲线的函数,在这些钟形曲线函数中,我们找一个简单的,性质好的一个函数,你觉得选择哪个函数运算较简单呢?当然, 或 等都可以描述钟形曲线,数学家就选择了 ,以自然对数为底的函数作为描述数据分布的钟形曲线的函数,那我们今天也选择这个,当然它有好的性质。刚才那个女同学说过,数据分布还与两个重要的因素有关,一个是平均数,一个是方差。那我们看,它应在平均数位置最高,现在我们找的函数是非常特殊,能不能将参数 加在这个函数上,使函数在 处取到最大,你会怎么做呢?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对 作一些修正,使 在数据的均值 处取到最大值?找个同学来说说看。这位女同学,你觉得该怎么做?
生:将函数表达式中的x修正为 。
师:也就是将函数做一个平移,对吗?
生:对。
师:大家说对不对?
学生们:对。
师:那我们给她一点掌声吧,鼓励一下。
师:我们将函数平移使得 在 处取到最大值做到了。现在还有一个参数方差 ,标准差 ,想把这个参数也放到函数表达式中,使方差大,这个曲线的形状平缓,低矮;如果方差小,它高瘦,集中。大家凭经验来想,有什么经验加上 ,加到什么位置使 大时,图形就扩大, 小时,图形就缩小,有没有呢?想一想,你学过的函数中,什么变化能引起图形的伸长、缩短?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有
师:是什么函数?
生: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的系数。
师:那就是 中 这个系数,是不是?如果系数大那这个山峰是高起来呢?还是低缓呢?
生:低缓
师:系数小呢?
生:高
师:那么这个参数 应加在哪里呢?
生:加在分母上。
师:好!他想到当 大时图像低缓,与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有关,联想到函数的性质,那么我们整理一下,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函数 。
师:好。大家想,我们离成功的目标还有一步。哪一步?大家想。
生:面积是1.
师:对。面积是1,那么应在 前面加一个系数,添多少呢?好,历史上有人做了这样的事情,他叫开尔文,他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数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呢?他说,数学家就是能够看得出这个面积是 显然成立的人。所以数学的发展要靠一些聪明的人,我看不出来,你能看出来吗?我建议同学们去读这样一本书《怪曲线,数兔子及其他数学探究》。这本书中它会告诉你怎么看出来显然成立,我不知道,后来我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了。图书馆里的这本书告诉你数学家怎么就能看出这个面积就是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的眼光确实与我们不同。
师:这样我们只要在函数式前面的分母上加上 ,在 的前面添一个2就完成了这个函数的探究,这个函数它在x轴上的曲线下面的面积是1,而且符合我们的钟形曲线的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的函数。
课堂感悟二:金老师让同学们寻找一个钟形曲线函数,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来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素养,让学生认识到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函数产生的合理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加 来修正函数,使函数达到高度拟合,体现数学的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又通过加系数 ,让学生们看到数学家的魅力,起到数学育人的作用,老师借助动态几何工具进行画图,减少不必要的运算时间,又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数据抽象成最终的正态密度曲线,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生成的自然、清楚、水到渠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问题设计的有层次,有逻辑性,真正落实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理念。
课后随想:(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更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探究与思考,追求一题多解,对概念的生成课都或多或少有畏难情绪,金老师给我们作了一次示范,章博士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样的课堂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数学不是单一的、枯燥的、离自己遥远的,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金老师的课给我们什么启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由以知其所以然,欣赏了高水平的示范课总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与自己平时教学的常态课有一定距离,老师说这是他的常态课,我们如何才能“学起来”,其中备课时的思考我们不了解,真心希望通过这次研修,在今后的研讨课上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互相交流,能顺利通过教师转型的瓶颈期。
(三)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题能力,还要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相应的数学素养,知识要适度,思想要有高度,素养要有深度,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有灵魂,才能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真正体现数学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J].数学通报,2015(1):61—63.
[2] 金克勤.2016.5.23首届“课堂教学创新”高级研讨会教学案例《正态分布》课堂实录
[3] 文卫星.引言课怎么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6(5):28—29.
东北师大培训感悟
——做个合格的老师,更要做合格的妈妈
如果不是参加名师培训,我接触不到这些顶级的教授,如果不是参加名师培训,我了解不到这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理论,如果不是参加名师培训,我看不到一线名师的深刻反思。也许我还意识不到自已需要反思,需要改变。
作为一名老师,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一开始的适应阶段到业务的成熟阶段,再到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成为骨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带着经验的思考和教学不断的改进,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作的快乐伴随着一个个学生的认知的飞跃而到来。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有意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工作中的游刃有余,让自己充分体会到职业生涯中收放自如决胜千里的幸福。曾记得有位2016年毕业的学生—李涵,作为我的课代表,在高考前一周,给我写了一封短信,她曾说我是她的贵人,是我让她卸下了心里的包袱,能平静地走进考场,为高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从高三的期末考试到一模、二模考试,她的压力让她喘不上气来,而我的一次一次的疏导才让她走出阴霾。
可是,作为教师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家长,我好像很不合格,如果不是听王海英教授的报告,我意识不到我的孩子也是个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是听郝淑霞老师的报告,我更意识不到应该反思的是自己—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家长,我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就在放暑假的前夕,孩子做的一些在这个妈妈老师的眼里所谓的不听话行为,孩子与我的一次深刻的对话中,我现在才领悟到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压力,我只用老师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而我们的孩子处在学校、家庭双重压力下,时刻都处在“监督”之下,而且妈妈是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的孩子的数学就应该学好,像孩子描述的“数学题一分钟做不出来就心慌,两分钟就着急,三分钟就出汗手发抖”,我能去缓解学生的压力,却忽略了自己孩子存在更大的压力,当压力适当时它能变成学习的动力,而压力太大时就变成包袱。
借此学习的机会,用黄宝国老师的话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想提醒老师们,不要拿自己的学生和他班的学生比,每个学生都不可替代;想对同学们说,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每个你都是独特的自己。自己和自己比,拿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你看到的是成长,是变化,是进步。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他不是学生,更不是自己的替代,用爱学生的方式爱自己的孩子,做孩子的吹鼓手,收获教育智慧,收获家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