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信 (1892-1969),字诚斋,清光绪十八年 (1892)出生于恩县看水庄 (今为平原县王杲铺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
王元信小时候在本县小学和中学读书时,成绩优良,后考入北京通县协和学院(燕京大学前身)。毕业后,先是在协和学院担任英语教员,后到山西太谷铭贤中学任训育主任。不久,回到德州,在博文中学任理化教员。
1927年,王元信被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深造,学习教育学。一年后,他在歌仁乃乐大学改学化学,获学士学位。第三年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科毕业,获硕士学位。
1929年王元信回博文中学任教,担任博文中学校长长达10年之久。十年间,王元信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主持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这一时期也是博文中学教育思想、体制、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全面形成时期。
着力吸收燕京大学和齐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博文中学早期教师主要是前清进士、私塾先生和美国传教士,后来美国歌仁乃乐大学毕业生两年一轮来任教,这样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年轻教师队伍。
采取了董事会管理制度,学生采取了自治会管理制度,学校建有读诗社、话剧社、京剧社等各种社团,创办《博文季刊》,学生侯仁之任第一任总编,这在当时是很民主开放的办学风格。招生与教学管理方面,不分男女、不分出身、不分是否教徒或教徒子弟,一律实行严格考试入学;入学后历次考试采用无人监考,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意识。
实行男女合校。将原 “博文中学”与 “卫氏女中”合为一校,改称 “博卫中学”,几年后,又改为博文中学。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女生学习与生活的氛围有所改观,女孩子能读书已是地位的大大提高,但是男女同校在当时社会上还是不被认同的,这在当时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这充分显示了王元信的胆识和魄力。
逐步祛除学校的教会性质。如提倡教师与学生信仰宗教完全自由,教徒与非教徒一样对待,逐渐减少课程中的宗教内容,加强汉文、英语和理科教学,最后彻底删除教材中的宗教内容。增开商科,重视体育、文艺,合校前男女校各有一个标准体育场,合校后仍继续使用,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学习武术,演唱戏剧。 当时的歌剧、话剧、京剧等这些“发展心灵”的艺术成为博文中学的亮点。学校经常请美国艺术家、国内的艺术家和知名作家来校演出、演讲。 1933年老舍被邀请,对此学生们记忆犹新。博文中学另一特色是自由选科(学生可以随时到喜欢的学科教室去听课,类似现在中学的“走班制”)和全英语教学特色(包括各类比赛裁判用语,比如运动场上打篮球时裁判发令要用英语,连报分数也用英文)。
当时的博文中学着眼于宗教传播,不太重视教学质量,不与国家的正规教育相联系,社会也不承认其学历,毕业生中的优秀生只能保送宗教系统的大学深造。 1929年设立的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 (即后来的德州一中)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德县只有博文中学一家中学的局面,而且十二中的文凭是经省教育厅验印和全社会承认的,这对博文中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使博文中学的办学处在危急之中。因此,学校师生热切期盼改革。在王元信的积极努力下,1931年,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博文中学的备案申请,自此博文中学才成为正式的私立完全中学。学制与课程与公立学校一致,教材也使用了全国统一的中学教材。举行揭牌仪式时,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远到校讲话祝贺。学校备案后,师生的办学热情空前高涨,各项工作都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景象。
适时制定了博文中学的校训与校歌。把培养健全、高尚人格放在第一位,为办学、育人的第一要义。如德州之地,“舟车所会,名士所经,交通便利见闻增。文明进化,道德日兴,博闻前途愈光明”。 以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立志成才报国的决心和信念。学生要 “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直捣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流弊。校训、校歌反映了博文中学的注重人格培养、学以致用办学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个学校的灵魂。
王元信校长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具有关心爱护学生。在课堂上是严师,但课外是益友,相处亲如家人。对每个学生的籍贯、年龄、家庭、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爱好,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全校几百名学生,王元信校长甚至都能叫上名来。王元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非常关心,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允许学生开展必要的勤工俭学等。他经常让家境贫寒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教务处刻写钢板、油印文件,帮助总务处打铃、扫地,协助学校管理图书和体育器材等,以便让他们得点经济补助。有时他还会自掏腰包,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书费。
王元信还亲自为每年的新生入学考试出题、判卷,定期抽查教师的备课、讲课和作业批改,暗查课堂纪律、学生出操以及伙食和寝室卫生。
王元信等人的种种努力后,博文中学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局面。
1937年10月德州沦陷,学校临时关闭。王元信不甘为敌工作,毅然携眷返乡。王元信带领自己的子女参加农业劳动,播种耕耘,割打收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1938年春,经王元信校长和师生力争,学校得以开学。王元信因与日方交涉中发生过争执,为避免受到报复,采取暂时离职回避。
1940年王元信又回到山东,任博文中学校长、德县女中校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关系破裂。年底,学校被日本当局封闭,外籍教师被带往维坊集中营,校长王元信只得到他处另谋新职。
1943年他转赴济南,先后在济南黎明中学、济南中学、齐鲁中学任教。
王元信于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王元信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德州和济南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事业辉煌之地是德县博文中学。应该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德州博文中学。
1969年病逝于济南。
|